•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灵美龙小】 提高“双减”集体备课实效,致力课堂和作业的研究

浏览数量:289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 2021-11-26      来源:本站

【灵美龙小】 提高“双减”集体备课实效,致力课堂和作业的研究

           提高“双减”集体备课实效,致力课堂和作业的研究

     ——一年级数学组11月份集体备课

在当前“双减”政策实行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进行集体备课是当下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为了促进校本教研有效开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更好地推动学校“双减”工作落实、落细与落地,11月24日下午在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江畔人家校区开展了集体备课展示活动。

首先吴庆林副校长致欢迎词,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江畔人家校区数学团队展示活动。

接着是第一个环节,由王严老师执教《认识11-20各数》。王老师在开始讲述数起源于数。在一开始王老师就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看数摆小棒,体会数与小棒的对应,之后老师抓了一把小棒,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自然过渡到还有比10大的数,引出让学生摆出13。学生摆小棒时,老师引导学生边摆边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让学生体验10根小棒捆成一捆后,王老师没有直接教学对十几的认识,而是让学生知道以后的学习中,看到这1捆就是1个十。生活中有些东西也是10个10个地摆在一起的,学生想到了铅笔、跳绳、衣架等。让学生体会这小小的一个捆的动作,真真切切地解决了千百年来的计数问题,也解决了计算问题。从低年级就渗透数学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简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王老师的精彩课堂,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特别是数的由来,从古至今的演变,让我们老师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更要从点滴出做起,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让数学课更有数学味儿。

第二环节,龙小江畔人家校区数学组的九位数学老师进行沙龙研讨。王老师针对自己刚刚的课例展示,谈了自己对课例设计的想法,也谈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大家多提宝贵建议。接着同年级的尚老师提出作为新教师经常向王老师请教疑惑,在王老师一次次的磨课中学习了许多。靳老师评价王老师的课堂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行探究及重视数感的培养。袁老师和苗老师则认为提高课堂质量,首先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大家讨论热烈,思维在碰撞。

第三个环节,是由吴燕老师带来的微型讲座。提出在“双减”下,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无效作业或惩罚作业。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作业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增加更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体验类作业。吴老师还从低中高三个年段举了多个例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第四个环节,包璇校长从如何做好校本研修的角度从组织结构、校本教研目标、校本教研开展的活动、校本教研取得的成果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江畔校区校本研修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第五个环节,由长江小学的陈俊副校长谈谈今天校本研修的体会。陈俊副校长立足主题《尊重差异,践行深度学习——“双减”下课堂提效,作业提质的研究》,表示江畔校区已经走在了前面,当别人还对“双减”困惑的时候,江畔校区数学组已经开展了深入研究,明确“双减”下不仅是减负,更是要课堂提效,作业提质。

第六个环节,陈志军校长精彩点评。陈校对今天的数学校本教研很满意,同时提出这几个方面继续努力:1.深入研究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习惯和数学思维的形成。要多关注过程,多元化评价。2.沙龙研讨如果有思维的碰撞,针对某一个点思考就会更透彻。3.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多元化设计作业,才能提质作业设计。

第七个环节,一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我们一年级数学组就课堂的实效和作业提质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得益彰,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接着老师对作业设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接下来的作业设计要把好关。

智慧的碰撞如汩汩暖流浸润心田,通过本次多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让各位老师受益匪浅,提供多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式方法,共同取长补短,促进教师共同进步。老师们一定会以设计教案、个性化作业为扶手,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认真思考钻研,结合低段学生的年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地址: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龙锦路18号  电话: 025-85702144  邮箱: njczj7090@163.com  
Copyright  2019 南京市龙潭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 苏ICP备12022614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