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吴兴林名师工作室】读写结合需要“核心意识”

浏览数量:76     作者:曹海波     发布时间: 2019-11-29      来源:本站

读写结合需要“核心意识”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吴兴林

摘要

读写结合是学生言语实践的重要抓手。当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训练类型众多,方式多元,但往往存在内容杂乱、目标偏移、指向不明、流于形式等问题,不能很好地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训练需要树立“核心意识”,即实现课文中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指向明确的文体特征,树立文体意识;指向精妙的谋篇布局,树立篇章意识;指向独特的语言形式,树立语用意识。

关键词

读写结合  核心意识  文体  篇章  语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当下的语文课堂十分重视读写结合。许多语文教师已经把习作教学的根扎向阅读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现实中因为教师解读文本不够深入,对读写结合点的把握不准,部分读写结合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为写而写、画蛇添足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读写结合,到底剑指何方?张志公先生认为要“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从这一层面来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不仅关注写什么,更应关注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目前在读写结合训练点的选择上过分重视课文内容层面的随意“补白”、情节想象、内容感悟、情感抒发、续写拓展等,忽视了指向课文表达方法层面的读写结合训练。读写结合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课文中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只有树立这样的读写结合“核心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读写训练的结合点,让读写结合指向更精准。

一、文体意识:读写结合之魂

课文的文体不同,语言的风格和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这篇课文为了说明道理列举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的事例。它的上一篇课文《诺贝尔》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重点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通过对比阅读不难发现,说理性文章中的事例语言简洁概括,这是明显区别于叙事性文章中事例的写法的,叙事性课文中的事例往往有较为生动的细节描写,包括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诺尔贝》一课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项练习: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如何指导学生写小传?课文内容较多,学生如何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我大胆尝试用说理性文章中概括性写事例的方法,教学生写诺贝尔的小传,把《诺尔贝》课后练习和《滴水穿石的启示》的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读写训练,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今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了说理性文章中列举的事例语言高度概括的特点。三个事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谁?

生:还写了怎么做。

生:最后写取得的成就。

师: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诺贝尔》,诺贝尔的事例能否证明我们这篇课文的观点?

生:能。

师:如果把诺贝尔的故事放到这篇课文中去,要注意什么?

生:语言要简洁,概括。

生:只要写清谁、怎么做、取得的成就这三个方面就可以了。

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改写诺贝尔的故事。

生写道:瑞典发明家诺贝尔,从小立志发明炸药。为了发明炸药,坚持不懈,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获得100多种有关炸药的发明奖金和专利费,并设立了诺贝尔奖。

师: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说理性文章中列举事例语言简洁概括的特点,也用这样的方法写出了诺贝尔的小传。

以上教学片段中的读写结合点的选择充分关注说理性文章的文体特点,训练学生掌握表达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学生逐步增强“文体意识”,并把这样的“文体意识”内化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才能让写出的作文有鲜明的文体特征。

二、篇章意识读写结合之基

篇章意识更多地要关注课文的谋篇布局,学生作文选材不当,主线不明,重点不显,主次不分,层次不清等大都是作文的谋篇布局出了问题。谋篇布局的能力可以从阅读的逆向运思中习得,并通过读写结合加以训练。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作者写作素材的选取恰当,文章的结构安排巧妙,写作重点突出,是训练习作方法的佳作。这篇课文在谋篇布局上值得学习的首先是写作素材的选择恰当,课文从王冕七岁写起,到十七八岁,时间跨度很大。但作者只选取了这期间的两件事来写:放牛和学画。为什么?作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的理想人物,王冕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品格高尚。树立这样一个标杆在选取事例的质量上显得尤为重要。“百善孝为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者选取的两件事恰好展现了一个孝顺和勤奋的王冕形象。这样有重点地选取典型写作素材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课文的结构安排巧妙,其中有一段写景的文字,这段对景物的描写重点突出,言之有序。细细品味,它既为下文写王冕学画作了铺垫,又预示着王冕的人生即将“雨过天晴”,发生转折,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于是,针对如何谋篇布局,我在课堂中呈现了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

师:课文从王冕七岁写起,直到十七八岁,时间跨度很大,但只选取了两件事来写,哪两件?

生:王冕放牛和学画。

师:从这两件事中你分别读出了怎样的王冕?

生:孝敬母亲和刻苦学画的王冕。

师:结合上节课我们了解的《儒林外史》,你觉得这两件事的顺序可以颠倒吗?出示:百善孝为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生:不能,因为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排第一位的。

师:这叫突出重点,言之有序,课文中有一段写景的文字,你觉得有没有做到突出重点,言之有序?

生:我觉得这段写景的文字重点是抓住颜色来写的,并且从天空写到山上,再写到山下,最后写到湖里,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我们写文章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如果能像作者一样做到突出重点,言之有序,就会让文章表达流畅,条理清晰。

师:写作时要想做到突出重点,言之有序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老师这里有一张丹顶鹤的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用一段话描写丹顶鹤的外形吗?你觉得按照突出重点,言之有序的要求应该怎么写?

生:我觉得写丹顶鹤的外形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抓住最有特点的地方,比如头顶的红冠、羽毛和细长的腿,还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这样就做到了突出重点,言之有序。

生:……

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动笔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话。

以上读写结合的教学片段能聚焦课文整体,学生从读中培养了篇章意识,在写中关注了选材、重点、写作顺序等训练点,为写作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语用意识:读写结合之本

读写结合的语用意识要求在探寻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时,应指向文本中独特的语言形式,通过迁移运用掌握表达方法。只有抓住这一“核心”坚持训练,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访问记,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不难看出,这一读写训练的目的主要是积累课文中描写迪拜的词语,并学会运用。通过梳理发现,课文花费很多篇幅叙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而对迪拜风光的描写较少,运用的词语也十分有限,如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等。如何从课文的表达方法入手安排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让读写结合增值呢?

我从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出发,思考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并落实到读写训练中去。作者在写阿联酋人民种植花草树木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代价之大。特别是其中三个重复动词“买来”的使用,突出了为了培植花草树木阿联酋人民花费巨大的财力,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紧接着的“挖去”“填上”“埋下”“输出”“送到”等动词还充分反映出阿联酋人民在培植花草树木时耗费人力和精力之多,毅力之久。教学中只关注从一连串的动词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阿联酋人民培植花草树木的代价之大是不够的,我引领学生体会连续动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去,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出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师:这段话为了说明阿联酋人民怎样种植花草树木,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圈画出来。你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从“买来”可以体会到所用的财力很大。

生:从“挖去”“填上”“输出”可以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为了培植花草树木花费的人力之多。

生:从源源不断地“送到”可以体会到在培植花草树木上的毅力之大。

师:这些动词中有一个动词重复用了三次,你觉得这样写是否显得啰嗦?出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这样写和原句相比哪个好?

生:课文中的原句更能突出代价大,三个“买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一连串动词背后的情感,还读出了连续动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师:这里有一段话,你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填上准确连贯的动词吗?

出示: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风中(      )湖面,(      )稻田,(     )树梢。几对小燕子(      )倦了,(      )电线上,(      )春天的歌。

学生迁移练笔。

师生评析。

以上教学片段聚焦课文中独特的语言形式,让学生体会连续动词的作用并迁移练笔,渗透的是写作方法的训练,目标直指写作方法的习得。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读写训练时凸显“核心意识”,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关注文体特征、谋篇布局和语言形式,找准读写结合有效切入点,做到精心设计,保证学生合理的动笔时间和训练量,细水长流,持之以恒,才能润物无声地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地址: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龙锦路18号  电话: 025-85702144  邮箱: njczj7090@163.com  
Copyright  2019 南京市龙潭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 苏ICP备12022614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253号